
名词解释
1.吠陀
印度最古老神圣的法律渊源,约成于公元前1500-公元前600年,分为《梨俱吠陀》、《赞颂吠陀》、《娑摩吠陀》、《耶柔吠陀》四部,以诗歌体裁写成。它们充满了神话和幻想,反映了当时印度社会的政治经济状况,其中许多涉及当时人们的行为规范和社会习惯。
2.法经
古代印度法的重要渊源之一,是用以解释并补充吠陀的经典,附属于吠陀,约成于公元前8世纪-公元前3世纪,以散文体裁写成。主要规定祭祀规则、日常礼节和教徒的生活准则、权利义务以及对触犯教规者的惩罚等。
3.三藏
古代印度法的重要渊源之一,是早期佛教经典的总称,分为经藏、论藏和律藏三部分。其中,经藏是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及其门徒宣扬的佛教教义,论藏是佛教各教派学者对教义的论说,律藏是佛教寺院规条。其中以律藏的法律意义最为明显。
4.摩奴法典
约成于公元前2世纪-公元2世纪,是古印度第一部较为正式的法律典籍,它较全面地论述了吠陀的精义,规定了以种姓制为核心的基本内容。它对印度法制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传播至东南亚及远东地区,从而形成了以它为基础的印度法系。
5.种姓制
古代印度的社会等级制度,也是印度法的核心内容。规定把人分为婆罗门、刹帝利、吠舍和首陀罗四个种姓,各种姓的法律地位和权利义务是截然不同的。
6.印度法系
世界五大法系之一,指随着古代印度法的发展,以《摩奴法典》为基础的古代印度法律制度广泛影响而形成的,包括了当时东南亚各国。至15世纪最后一个印度化王国灭亡,印度法系也成了死法系。
简答
1.简述古代印度法的主要渊源。
古代印度法的渊源与宗教经典密不可分,按其历史发展大致有下列方面:
(1)吠陀。这是印度最早的传世文献和婆罗门教最古老的经典,是印度最古老最神圣的法律渊源。约成于公元前1500-公元前600年,吠陀本集共4部,它们反映了当时印度社会的政治经济状况,其中许多内容涉及人们的行为规范和社会习惯。
(2)法经。约成于公元前8-公元前3世纪,用以解释并补充吠陀的经典,附属于吠陀,主要规定祭祀规则、日常礼节和教徒的生活准则、权利义务以及对触犯教规者的惩罚等,它被认为是奠定印度人永世不变的生活规则和行为规范的圣典。
(3)法典。婆罗门祭司根据吠陀经典、累世传承和古老习俗编纂的教法典籍,法典中所含的纯法律规范比法经要多,全部法典陆续出现于公元前3世纪-公元6世纪。其中最重要的法典是《摩奴法典》,它约成于公元前2-公元2世纪,是印度法制上第一部较为正规的法律典籍,具有相当大的权威性,较全面地论述了吠陀的精义,规定了以种姓制为核心的基本内容。
(4)佛教经典。佛教经典是古代印度法的重要渊源之一,总称为“三藏”,即:经藏,是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及其门徒宣扬的佛教教义;论藏,是佛教各教派学者对教义的论说;律藏,佛教寺院规条。其中尤以律藏的法律意义最为明显。
(5)国王诏令。国王的诏令也是法律的重要渊源之一,其中最为后世注目的是阿育王的诏令。
2.简述古代印度的种姓制。
种姓制是古代印度的社会等级制度,也是古代印度法的核心内容。
早期种姓制在梵文中称为“瓦尔那”,愿意为“颜色”。大约在公元前11世纪,随着雅利安人的征服而逐步形成。最高种姓为婆罗门,是祭司种姓,掌握宗教祭祀大权;第二种姓为刹帝利,是武士种姓,掌握军政大权;第三种姓为吠舍,从事商业或农业生产,属平民种姓;第四种姓为首陀罗,从事低贱职业,多数为奴隶。前三种姓被认为是再生人(即除自然生命以外,还可因入教而获得宗教上的再生),首陀罗是非再生人。各种姓间戒备森严,他们的法律地位和权利义务是不同的。
论述
1.试论古代印度法的基本特征。
古代印度法具有东方奴隶制法的共性,维护君权、夫权、父权,维护奴隶主特权,并且诸法合体,缺乏抽象概念和规则。但古代印度法又具有一定的个性,这表现在:
第一,古代印度法与宗教密不可分。在古代印度,法律很大程度上只是宗教的附属物,缺乏独立的规范体系,宗教的变化就会影响法律的渊源及内容的相应变化。由于宗教众多,使古代印度的法律异常复杂,不同宗教带来了不同的法律渊源,而且不同教派之间在法律的形式和内容上也可能有一定的差别。法律的内容乃至编排体例都深受教义的影响。
第二,古代印度法严格维护种姓制度。除佛教法外,古代印度法的基本内容都贯穿着种姓制度,几乎所有条文都是对婆罗门、刹帝利、吠舍和首陀罗四大原始种姓和杂种种姓权利义务的直接规定。正因为古代印度法以种姓制贯穿始终,故有人称之为种姓法。
第三,古代印度法是法律、宗教、伦理等各种规范的混合体。古代印度法的主要渊源是宗教僧侣们根据社会习俗和自古流传的圣人言行,从本身利益处罚编纂的,因此把许多现在看来不属于法律规范的内容也包括进去。在法律规范中夹杂着宗教戒律、道德说教甚至神话传说、宗教玄谈和哲学论述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