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历经数载余的艰辛,对于天生愚钝的我来说,当手捧着成型的博士论文时,心中确实有些激动。确定题目的时候,原以为这是法律史领域的一个空白区域,对其进行研究应该相对容易一些,但实际上却发现是如此之困难。困难之一是法律史专业目前所面临的普遍困境;之二是中国古代交通史的研究仅有不到一百年的历史,留给我们这些后辈可遵循的方法和参考内容并不多。所以,在研究这个论题时,很多情况下只能以“无知者无畏”的精神鼓励自己,因此也祈盼前辈和同仁们以后能不吝赐教。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人大法学院学习的数年中,我很幸运遇到了曾宪义先生,是先生让我与法史结下不解之缘,更是先生的言传身教让我体会到法史学科的任重道远和法律史大家庭的温暖。先生所特有的人格魅力、崇高的学术地位和仁者之风不仅影响着我们后辈们做学问之道、处世之道,更是给我们树立了一座为人之道的丰碑。在此希望先生能永远年轻。
虽然很早就开始学习法律史,但是真正步入法史的殿堂却是在博士生期间。可以说没有导师马小红先生的悉心教导和耳提面命,我是不可能顺利完成拙作,更不可能窥见这个殿堂深厚的财富。从论文选题的确定、材料的搜集及其文稿的修改等,先生都细心指点,她的鼓励与鞭策使我在完成拙作的同时,也让我领略了法史殿堂的深厚与鲜活。
三年的学习,先生在学术和为人上的言传身教让我受益终生。“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先生时常强调法史论文的写作不是枯燥的考据认证,而是要能为今后的时代和社会所用,其不但要经得起时间和后人的推敲,更能有益于传统文化的复兴。“文如其人”,先生用自己的治学态度和言行为我们这些后辈指明了从事学术研究的道路。此外,在跟导师学习知识的同时,我时常能感受到先生人格的魅力。“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先生在传道的同时,提携和关心后辈之心、之力是无法用寸管形容的,其在为人方面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这些后辈。
在毕业论文的写作过程中,我硕士时期的导师赵晓耕老师不顾繁忙的工作,拨冗指点,对论文的篇章结构和内容提出了很多宝贵的意见,其严谨的学术风格、深厚的学术功底和宽仁的长者风范让我受益颇多。中国政法大学副教授姜晓敏老师数次就论文的大纲和内容不厌其烦地提出宝贵意见,并提供了很多有价值的资料线索。可以说,这篇论文也凝集了他们不少的心血。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在法史教研室学习的几年中,我不断从叶秋华老师、王云霞老师等人的身上汲取法史的知识和做人的道理,也能不断地感受着他们的关怀和帮助,希望他们永远年轻。在此,也特别怀念英年早逝的郑定老师,怀念在“非典”期间他给我们带来的那些快乐的日子。
从确定考博到进入法史专业学习以来,司法部的韩秀桃师兄和上饶师范学院的吴永明师兄给我提供了很多学习和生活上的帮助,从考博的指点、人际关系的处理、专业的学习、论文的写作到工作的定位,他们一直无微不至的关心着我,鼓励着我在博士生期间的每一点进步,在此唯勉励自己以后不要辜负他们的提携和期待。
三年读书期间,有幸能和一群志同道合的同学与朋友共同从事学术写作和研究,提笔纵论古今事,仰首畅饮解忧酒,虽不能“妙手著文章”,但也能明白“铁肩担道义”,此真乃人生一大快事也。06级法史班的各位同学给我提供了很多的帮助和便利,周子良、易清、董长春、季理华等同学不时指点我学术研究和论文的写作,苑媛同学对毕业论文初稿进行了校对,在此祝福他们。
“儿行千里母担忧”,从离开家乡,弱冠求学于京城之际开始,远在家乡“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父母始终是我精神的家园和源泉,至今依稀记得母亲在村头送我去上小学的情景,及其无数个昏暗油灯下的夜晚里,忙忙碌碌的母亲和父亲匆忙回家的背影。尤其是在一年多的毕业论文写作过程中,父母每每电话中都会询问此事,更是经常叮嘱要注意身体。在无数次写作停滞不前时,总能感受到他们的身影在我背后。
二○一○年清明